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松树沟插友的博客

加强联系 促进交流 增进友谊 共享快乐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们是曾经在黑龙江逊克松树沟下乡的插友,我们一直纠结着那块留驻人生最宝贵年华的土地,我们非常珍视那个年月彼此间结下的真挚友谊。如今,行将进入老年时代的我们,共同相聚在这里,期望能很好延续黑土地上的那份深情和厚谊,共同迎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。
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  

2013-12-11 12:03:24|  分类: 逊克见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
     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(如树枝、电线)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。它也是由过冷水滴凝结而成。不过,这些过冷水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浮在气流中由风携带来的。这种水滴要比形成雨凇的雨滴小许多,称为雾滴,实际上,也就是组成云的水滴。当它们撞击物体表面后,会迅速冻结。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,因此雾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。雾凇轻盈洁白,附着在树木物体上,宛如琼树银花,清秀雅致,这就是“树挂”(又称“雪挂”)。 

  例如,某地区原来温度较低,各种地面物体的温度也就较低。遇到天气急骤变暖(例如温度急升10℃),有些大而重的物体却不能一下子变得和周围的空气一样暖,这样,在空气和物体之间便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温差。如果这时温度在0℃以下,便会在物体上形成冰晶,它叫做“硬凇”。如果温度在0℃以上,便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水滴,叫做“水凇”。冬天玻璃窗上的“窗霜”和“呵水”的形成就与此类似。 

  雾凇分为两种:硬凇和软凇。 

 硬凇和水凇与霜、露都是由于空气和地面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而形成的。但是,形成硬凇和水凇的温度差是由天气变暖而引起的,形成霜、露的温度差却是由于地面物体辐射冷却引起的。所以,它们所反映的天气条件不同,附着的物体也不尽一样,它们是不同的天气现象。 

 软凇是一种白色沉积物,水珠在半冷冻雾或薄雾冻结的外表面凝结,无风或微风状态下形成。软凇通常可见于结冰树枝的迎风面、电线上或其他固态物品。软凇在表面上与灰白色的霜相似,然而软凇是由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滴(先雾、雾或云),然后到一个表面形成。灰白色的霜则是由水蒸气淤积成固体冰。灰白色霜的沉重涂层,称为白霜,在外表上与软凇非常相似,但形成过程不同:它在没有雾,但是非常高的相对湿度(90%以上)和温度低于-8℃条件下形成。软凇的外观十分像洁白的冰针簇:他们很脆弱,可以很容易的被抖落。因为软凇是小液滴尺寸,缓慢的液态水冲积层,高度的过冷,还有迅速消散的融化潜热。 

  逊克县八十年代以前雾凇的出现几率不如吉林省多,也是属于罕见的冬景。自从大平台库尔滨水库建成发电以后,水轮机下游河水变热,严冬不结冰,散发出的热气改变了沿岸山区的小气候,达到了生成雾凇的气候条件,因而出现了今天的雾凇旅游区。大平台雾凇景区以雾凇持续时间长、面积大、景色奇而闻名遐迩,被国内摄影界誉为中国雾凇之都。 著名摄影家张少林在此拍摄的一幅作品已于2012年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。
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  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 
  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 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 
 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 
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

逊克之冬 雾凇雪景 - 万里长城 - 万里长城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——引自万里长城的博客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07)| 评论(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