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说起黑木耳,人们就会想到东北。东北林区面积大,木材资源丰富,木耳产量高;东北日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出产的木耳质地厚软,富有弹性。
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,可食、可药、可补;可凉拌,可热炒,不仅口感好,而且营养价值高,有“素中之荤”之美誉,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,世界上称之为“中餐中的黑色瑰宝”。
黑木耳又名耳子、云耳、树鸡、木蛾、木菌,是一种自然生长或人工载培在各种朽木上的真菌,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。
我国的黑木耳主要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生长于栎、杨、榕、槐、柞等 120 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,单生或群生。目前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为主。
我们刚到北大荒的时候,黑木耳多少钱一斤?6 块钱 1 斤!这么便宜,而且随便买,简直令人难以置信!上海知青马上一通疯抢,就好像人家白给、不要钱似的,价格随之水涨船高。后来黑龙江的黑木耳价格几乎与上海的价格持平,区别仅仅在于一个能可劲地买,只要你有钱,爱咋的咋的;一个逢年过节才有,还要分“大户小户”。
(周六上陋巷附近的菜市场买菜,特意关注了一下黑木耳的价格,“野生”的东北黑木耳每 500 克 120 元,质量确实较好,不还价。五六十元、七八十元 500 克的也有,一分价钱一分货)。
当时还是票证年代,一定要到过年,上海才会按“大户小户”配给一点“金针木耳”。所谓的“大户”“小户”是以户口本为单位,5 人(含)以上为“大户”,5 人(不含)以下为“小户”。我们家一直是“大户” —— 不是家底殷实的“大户人家”,而是人口远远地超过了 5 人的“大户”。那一点可怜的“金针木耳”轮不上我们,要等“贵客”来了才吃:木耳生在山野外,贵客来了吃木耳。
所谓“金针菜”,就是北大荒的黄花菜。夏天,北大荒的荒草甸子上漫山遍野,可哪儿都是黄花菜,根本采摘不过来!
野生的木耳也有!
我到农场的最初一两年在蚕场。北大荒的蚕不同于南方的蚕。南方是桑蚕;北方是柞蚕,而且就养在野外的柞树上。那柞树整齐划一地修剪得大约齐胸高,整整齐齐一趟一趟的。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“开趟子”、“移蚕”、“轰鸟”、“收蚕茧”等。
有一次“移蚕”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棵枯死的柞树杆上长着一团褐色的、软软的东西,我孤陋寡闻,觉得奇怪,见多识广的荒友指点说,这就是野生木耳呵。我恍然大悟。
啊,木耳!原来你就是这样生长的!
后来,每逢下雨天,我就到附近的柞树林转悠,踅摸木耳。蚕场枯死的柞木不多,虽然也采到一些,但很少,还要晒干。一晒干就成一丁点了,都不好意思带回家,觉得还不如花钱买痛快。
顺便说一句,绝大多数荒友都爱吃的“木樨肉”(也有写成“木须肉”的)是典型的北方菜,主要原料就是猪肉、鸡蛋和黑木耳。
写于
说明:文中图片是从网上搜来的,谢谢原作者!
————引自在陋巷的博客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