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松树沟插友的博客

加强联系 促进交流 增进友谊 共享快乐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我们是曾经在黑龙江逊克松树沟下乡的插友,我们一直纠结着那块留驻人生最宝贵年华的土地,我们非常珍视那个年月彼此间结下的真挚友谊。如今,行将进入老年时代的我们,共同相聚在这里,期望能很好延续黑土地上的那份深情和厚谊,共同迎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。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  

2014-08-19 13:18:33|  分类: 重返黑土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

史元芬

到北镇的第二天,天刚蒙蒙亮。葛二小家就忙开了,原来为欢迎我们知青的到来,葛二小、雅斌、吴素琴,还有杨秀华四家合买了一头260斤重的大猪宰杀后招待我们。尽管我们知青们百般地反对,但他们的态度更为坚决。在农村,以往只有过大年才杀猪。我们知青在的那几年,大队只有端午和中秋才杀猪。他们是把我们当贵宾招待来着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现在的经济能力,即腰包鼓了。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农家自己养的猪倒是味道不一样,用张敏良的话来说就是:香,好吃!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     支上大锅,大块的肉炖上,那气场可真是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        中午时分,杀猪菜上桌了。血肠、酸菜炖粉条、煮猪肝等等。葛二小家的大院子里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,那天北镇的老住户全来了,比过大年还要热闹。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松树沟人 - 松树沟插友的博客

这里还有个小插曲,本来是准备在院子里进行午餐的,桌子都已经摆好了,但天公不作美,下起了雨,无奈只能挪进屋里,好在二小家的房子很大,倒也热热闹闹的。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午饭后,和老住户合了影。前排左一起依次为:曲成福,宋文高、晋普、陈显楼、曲良田、高坤。后排的右二为杨秀华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杨秀华是听到我们来的消息后特意赶来的,她现在住在干岔子,帮女儿带孩子,女儿在上海的老城隍庙里打工。这次也凑巧,正好女儿回家探亲,她也就有暇出来和我们一聚了。俗话说:江山易移,本性难改。她依旧爱说爱笑爱动,有她在,笑声满屋子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左一为吴月琴,吴素琴的妹妹,这次我们在北镇。她几乎天天和关银美一道给我们做饭。

当年知青们返沪后,月琴就在北镇担任了老师,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,学生们都上县里去了(连松树沟中心小学都招不到学生)北镇的学校就停掉了。月琴很斯文,也很时尚。带一副红边的眼镜,说话慢声细语,一个典型的老师范儿,据说她治家也很有有方,家境殷实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这张照片我们是在葛家二女儿家的门口照的,我们就住在她家,房子很大,也很漂亮。我们六人都住在她家。葛家六个孩子中,她是最酷似葛大娘的,外貌神态都像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葛家是满族人,葛大爷和葛大娘都是忠厚,老实之人。葛家有着良好的家风,兄妹之间友爱、团结,对人诚恳。看多了当今社会一些兄妹之间为了一点利益同室操戈、尔虞我诈的现象。他一家人给人的感觉是那么温暖。这里作为长女的亚彬夫妇起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。他们夫妇两人对家人都十分关心。二小的媳妇关银美,在葛大娘在世时,十分孝顺。葛大娘后期一直有病,不能走路。一直居住在二小的家中。为便于照顾,他们将葛大娘的炕和他们夫妇的炕成丁字型的排列。以便晚间葛大娘有疾可以得到及时的照顾。

我记得那天在吃饭的时候二小情不自禁地赞杨起她的媳妇来了。二小说:我妈在世时她对我妈照顾入微。后来她爸爸病了,我觉得也应该也去照顾,照顾几天后,更感到她(关银美)的不易。老话说,家有贤妻,日子旺。二小家的日子过得的确是红红火火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    

二小家的对面就是老队长徐振邦原来的家。由于无人居住屋顶已是坍塌一大片,有一种人去楼空的感觉,很心酸。看见它总会想起那风风火火的老队长和那慈祥而又多病的徐大娘。听吴素琴说,葛家人重感情,如果拆掉的话,葛家可以得到3000元的奖励。这是县里对村貌规划要求而制定的。但葛家人没舍得拆,宁愿不得这3000元。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左上图:二小开着胶轮拖拉机送我们上岗顶,那天刚下过雨,道路泥泞难走。但喝饱了水的庄稼长得却是格外欢实,迎风摇曳着,煞是好看。

左下图,是北镇山岗上的一片松树林。这可有我们知青的一大份功劳。

右上图和右下图分别是岗顶的苞米地和大豆地。(这块地,原来我们北镇是种小麦的。那天在岗顶杨秀华还说道,那时前面男的打芟刀,我们女的在后面捆个子。)我们这次在逊克县没有看见一块小麦地。原因很简单,经济利益驱使,种小麦每垧地每年的收入只有8000多元,种玉米可达到12000多元。而大豆收入介于二者之间。由于种大豆后的土地肥沃,所以种上二年的苞米必须再种一年的大豆,来保证土地的养分。

现在的农民和我们在时的农民完全不一样了,他们一年只用干二个月的活,苞米种下去后撒上除草剂(苞米有苞米的除草剂,大豆有大豆的除草剂),苞米也不用间苗,种得密密匝匝的,也不用铲地。播种和收割都是机械化。好多农民家中的农业机械比我们当年一个大队还多,由于机械化的普及,生产向集约化靠拢。拥有机械多的人家,由于生产能力强而承包下了别家的土地。而被承包了地的农户,则改变了他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。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。但不管机械化程度有多高,农民终究还得靠天吃饭。就像葛二小,这个淳朴,善良的农民,去年连承包带自家的地一共种了40来垧,结果去年发大水淹了,他家损失了30多万元。

如果我们国家的政策能向这些种植户倾斜,那么势必会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,毕竟农业是根本么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最有意思的是,现在的农民吃的粮食都是买的。种的苞米是不吃的,据说是工业上用的。

我一直期望着能吃一次大馇子粥,我问了吴素琴,她说现在没有,这个愿望终于没能实现。连馒头都是买现成的。村里连养家禽家畜的人家都不多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      现在的北镇,比起我们在的时候,有了很大的发展。村中的道路已有水泥路代替泥路,下雨天不再是泥泞难走了。大部分的房子都已是漂亮的砖房。 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村中的那口大井已经填埋。每家每户都是电动机自动抽水。我们住在葛家二姑娘家,第一天就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。没想到她家竟然还有一个淋浴房,热水的来源是屋顶的太阳能接收器,淋浴房还有温度显示。虽然不及大浴室洗得酣畅淋漓。但也足够我们六人洗去风尘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      这是我们居住的葛家二姑娘家的立式台盆,可别小看了这个,将龙头向右打开,旁边电动机就会自动抽水,感觉就和上海的自来水龙头一样。向左打开就是热水,它接在了太阳能热水器上。想起我们当年只能去逊毕拉河上才能洗个澡。变化可是翻天覆地的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家庭中的家用电器也可同城里人媲美,这种冰柜几乎家家都有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(未完待续,点击音乐器播放音乐,照片由周文彪提供)    

又回到那片土地(二) - 北镇知青的博客 - 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————引自北镇知青的博客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83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